爱你文学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54章 何以说文徽明是大器晚成的大明"四绝全才"?

第54章 何以说文徽明是大器晚成的大明"四绝全才"?


在大明文坛有名的"吴中四才子"中,唐伯虎是一代画家,以"风流旷大、才气逼人"闻名天下,老大哥祝枝山则是以书法着称,誉为明朝"狂草第一人",徐祯卿时称"吴中诗冠",此三人皆名噪一时,家喻户晓。

  同期而言,老实本分的文徵明似乎逊色许多,其实不然。在他名满天下成为江南文坛盟主时,徐祯卿、唐伯虎、祝枝山已先后离世,"唯有长寿的文徵明"收头结大瓜",成为"吴中四才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其诗、文、书、画俱绝,系赫赫有名的"四绝全才"。

  他不仅在文学上跻身"吴中四才子"(或称"江南四大才子"),还与祝枝山、王宠合称大明书法"三大家",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称大明"四大画家",还有二千多首诗传之于世,风格以"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着称。

  然,小时候的文徵明并不被看好,还被视为"笨孩子。殊不知后来却扶摇直上,登鼎文坛!他何以逆袭成为大明最牛的才子大咖?

  一、文徵明其人

  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的文徵明,小时候并不咋样。2岁时不会说话,6岁时还站立不稳(期间又遇母亲祁氏过世,在里中的外公外婆只好把小文徵明接去抚养),8岁时仍口齿不清……

  以致邻居们视文徵明为"白痴",对他很不看好。

  直到11岁,文徵明开始会说话,外公外婆才把他送到外塾念书。12岁时,父亲文林迁任博平知县后,父亲才把文徵明接在身边。至此,文徵明在父亲的陪伴下得以艰辛成长。

  因父亲常奔忙于仕途之中,文徵明只得随父转辗多地颠沛流离地学习。先后师从沈周学画、师从李应桢学习书法、师从吴宽学文,最终也算是博采众长,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习得深厚的功底,入列"吴中四才子"。

  但不幸的是,本分老实的文徵明运气很差,自20多岁起,一直到54岁,先后参加了九次科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与他同年出生的唐伯虎在1498年第一次到南京参加乡试时,便一举高中。

  文徵明在第九次考试依旧落选时,还好得到爱慕其才的工部尚书李充嗣的举荐,才得以受任从九品的"翰林院待诏"。

  文徵明便在这一职务上干了三年多时间,主要参与编撰《武宗实录》、《宪皇帝实录》等。

  可同僚们嫌他没有学历,便有意责难:"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

  文徵明顿感官场非他理想之所在,便心生辞职南归之意。获吏部批准后,文徵明便在58岁时退休还乡。

  那时,"吴中四才子"只剩下他一人,徐祯卿于1511年去世,死时33岁;唐伯虎于1524年去世,死时54岁;祝枝山于1527年去世,死时66岁。

  颇感寂寥的文徵明从此绝意仕途,力避与权贵往来,在勤能补拙下,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达三十余年,成为史上有名的"四绝全才"。

  据载,文徵明直到1559年90岁时仍在为人书写墓志,写着写着,即执笔端坐而逝,结束了自己安然恬适、闲淡从容、与世无争的一生。

  二、文徵明的坚毅

  纵观文徵明大器晚成的一生,其实他并不顺遂,历经坎坷,却能在种种磨难中冲出重围,实现奋斗目标。

  这与他的坚毅密不可分。

  在他18岁参加苏州生员考试时,本可以高中却因所写的字太丑而落榜。只好去官学复习,也因其字太难看,直接被老师给予"三等"挂末的差评。

  自此,知耻而后勇的文徵明每天晨起练字,坚持写《千字文》十遍。后又临学,向太仆寺少卿李应祯拜师精研书法。直到80多岁,文徵明仍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靠着这样的坚毅,文徵明终成大明书法"三大家"之一,其小楷可谓温润遒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代表作有《琴赋》、《跋万岁通天帖》等。此外,文徵明还长于篆、隶、行、草诸体,其草书号称"狂草奔放、张弛有度",有名的作品如《湖光披素练诗卷》等。

  三、文徵明的苦熬

  文徵明之所以在诗文书画四方面无一不精,还与他得以长寿可以苦熬息息相关。

  文徵明在人生的前半场,虽说也博采众长,18岁起练字后来师从李应祯学习书法;19岁时随沈周学画,与之撑起吴门画派;25岁时师从吴宽学文,但那时的才气远比不上风流潇洒的唐伯虎、诗才逼人的徐祯卿、恣意张扬的祝枝山。

  他们三位,均是少时成名。

  而文徵明,全然没有天赋,典型的懵懂少年,开窍最晚,他年轻时的状态用"呆傻"、"愚笨"来形容并不为过。若他的人才在上半场五十四岁时打住,文徵明也就只能是勉勉强强跻身"吴中四才人"之列,根本不可能出彩。

  所幸,上天眷顾他长寿,得以在唐伯虎三人都离世后还有三十来年"勤能补拙"的时间。

  可见,文徵明是靠着人生下半场的苦熬才得以集大成。那,他何以能够熬住坎坷的人生得到上天的眷顾长寿呢?

  从他的几首诗里便可看出个中端倪:

  1514年,44岁的文徵明不愿去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那里求职,便以《病中遣怀》婉拒:

  潦倒儒冠二十年,业缘仍在利名间。

  敢言冀北无良马,深愧淮南赋小山。

  病起秋风吹白发,雨深黄叶暗松关。

  不妨穷巷频回辙,消受垆香一味闲。

  从这首诗里,可见文徵明有着坚定的立场,他没有唐伯虎那样好声色犬马,其淡泊名利之心从未动摇。

  又如退休还乡那年,文徵明即兴赋诗《致仕出京言怀.其一》: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不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荒馀三径犹存菊,兴落扁舟不为莼。

  老得一官当卧病,可能勋业上麒麟。

  这首诗,也是文徵明的明志诗,意在宣告无意仕途,从今往后,将于青山绿水间追寻自己超然物外的志向。

  还有他的《松荫对坐图》:城中尘土三千丈,何似两翁麋鹿踪。隔浦碧山供一笔,离离自领晚凉风。

  等等,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文徵明其实拥有人生最难能可贵的豁达生活态度。

  正因如此,文徵明能淡然地面对九考不中的悲凉,能从容从简办理父亲的丧仪还谢绝一切丧礼甘守清贫,能坦然面对仅有三年多的短暂入仕经历无怨无悔……

  故文徵明的人生活得通透明白,也便有了上天给他长寿可以在苦熬中实现最大成就的资本。

  正所谓: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四、文徵明的幸运

  不过,横看文徵明一路走来的跌宕岁月,虽说他原本来自仕宦之家,其实并不容易。

  除了常年生活在温饱线上下、有时还要靠借米度日外,文徵明出生后长达十年的状况几乎就是一个傻傻的笨小孩形象,母亲祁氏还在他6岁少不更事时去世……

  如此苦寒的境遇,按常理推测,文徵明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极小,几乎是不可能。

  所幸,文徵明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倾其一生地用心培养鼓励他别害怕这些心酸,只要迎难而上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在儿子少时神似"白痴"的情形,文徴明的父亲并没有放弃,还鼓励家人坚持:"这个孩子,面貌清奇,骨骼不俗,将来不会痴傻一生的,他的福气别人比不上。"

  在儿子十一岁终于会说话时,尽管已超龄,依旧送他念书,随着自己的职务调整,便将孩子带在身边悉心培养,还请同僚中的名士、业界中的精英教儿子学文、作诗、绘画、精研书法。

  在儿子十八岁与唐伯虎一道去南京参加乡试,唐伯虎一举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次落榜后,并没有斥责儿子,反而认真分析:"子畏(即唐伯虎)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运到,非所及也。"

  在儿子二十九岁时,文林深感自己大限将至仍不忘告诫儿子秉持家风,宁愿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能大操大办丧仪,即便按规定可以收的抚恤及同僚们给的丧礼也概以谢绝。

  如此等等,因着父亲言传身教,坚持不懈的鼓励儿子立足实际,走自己的路,不必在意一时的困顿和苦难,终使得文徵明拥得坚毅的良好人品,无畏过往,直面现实,迎难而上。

  故文徵明尽管开窍最晚,却能翻转命运,最终实现人生的"逆袭",得到最好的收获。


  (https://www.20wx.com/read/599040/23941422.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