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80章 财政分级和南方议会

第680章 财政分级和南方议会


史可法这次南下,不仅是为了执掌南京詹事府。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滁州、和州建议会,投票决定两地归属。

这件事的源头,要从吕图南就任南京兵部尚书说起。

作为铁杆帝党,吕图南之所以被调到南京,就是朱由检要加强对南京的掌控,提供更多的赋税。

所以吕图南在对南京朝廷进行五院制改革、精简南京官吏后,就开始仿照北直隶实行的政策,对南直隶进行改革。

首要任务就是实行分税制,确定各地的起运存留比例。

这需要对南直隶的府县进行调整,精简掉州级单位。

史可法和黄道周一路坐船南下,在船上提起了这件事:

“州级单位,在朝廷新的行政区划中,是不应该存在的。”

“户部定的分级财政,是把朝廷财政作为一级财政。”

“省和南北直隶各府、以及各省重要的府,定为二级财政,由朝廷直接管理。”

“省辖府定为三级财政,下属区县定为四级。”

“如此一来,夹在中间的州就没了,朝廷决定取销这个级别,减少一层财政支出。”

这个说法,让黄道周闻所未闻。

但在思索之后,感觉确实是这个理。

如果地方是省府州县四级的话,州这一级的衙门,显然需要吃饭。这样民众的负担自然更大,朝廷会少分一些赋税。

所以他抚着胡须,夸赞道:

“毕尚书当真是能吏,能够想到这点。”

“朝廷衙门少了,民众负担会减轻。”

对毕自严大加称赞,觉得他不愧和东林党是同道中人。

史可法却笑着道:

“财政分级虽是毕尚书主持的,却由陛下提出。”

“这是配合分税制的措施,毕尚书等户部官员做的,主要是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起运、存留比例。”

“例如苏州府以前的秋粮是203万石,存留大约18万石,其余185万石,要送往各处衙门。”

“分税制后,苏州府被定为二级财政,并且按最高的九成起运朝廷,秋粮存留就变成了总数的一成,也就是20.3万石。”

“府县两级财政支出,都要从这个存留支取。”

“如果不足的话,可以在议会提出征耗羡,现在被称为地方附加税。”

“如果存留用不完,甚至能对贫困户酌情减免赋税。”

黄道周对此击掌交好,说道:

“这个办法好!”

“就是九成的起运还是太高了,应该再低一些。”

史可法继续笑着道:

“苏州府的赋税甲于天下,起运的比例自然最高。”

“其他府就不一样了,像是凤阳府的秋粮只有11万石,以前是起运6万石。”

“这次分税制财政分级后,凤阳府虽然和苏州府同为二级财政,却只需要起运五成就行了,只需要向朝廷缴纳5万5千石。”

“不过这两者都是特殊情况,二级财政的府通常是起运七八成,存留二三成在地方。”

“例如应天府的存留比例,就被定在二成。”

“滁州、和州的归属争议,就是由此而来。”

说着,他用手蘸水在桌案上简单绘了一幅地图,向黄道周道:

“你看,这是应天府,北面是滁州,再北面是凤阳府。”

“滁州、和州这两州,可以说是夹在两府之间。”

“如今朝廷要取消州级,黄先生你说这两州的人,是愿意并入应天府,还是并入凤阳府?”

这个问题,引得黄道周深思起来。

按照常理来说,滁州、和州的人,应该愿意加入应天府。

毕竟是南京所在,是大明最繁华的府之一。

但是应天府的财政存留比例是二成,远远不如凤阳府的五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加入凤阳府更划算。

黄道周自忖就算自己在两地当官,也对此难以决断。

难怪皇帝派史可法南下,去两地组建议会,让当地民众表决。

想着皇帝这个举措,黄道周佩服道:

“从来都有人说民意,但是民意是什么,却没人能说清楚。”

“陛下设立议会,让四民选举代表投票表决,当真可以称得上重民意。”

“开办国会这一点,黄某是佩服不已!”

这是他对皇帝的各种改制中,最赞同的地方。

也是他遭到民众抵制后,就反思自己的原因。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儒家士人,他不能忽视民意。

如果自己的作为和民众产生冲突,他就应该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对。

抱着这个想法,他当然很赞同当今皇帝设议会。甚至还觉得各地建议会的速度太慢,应该加快建立:

“滁州、和州需要建议会,其它地方难道就不需要了?”

“我看苏州才是最需要的,它的秋粮存留二十万石,几乎相当于两个凤阳府的秋粮。”

“必须设立议会监督,避免苏州府官吏据为己有。”

史可法对此笑着道:

“苏州府的议会,确实应该建立。”

“不过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在滁州、和州建议会。”

“这两地的归属情况,是不能继续拖下去了。”

“不然明年的会试,都有很大麻烦。”

黄道周初时不解,在想到会试的分卷后,陡然明白过来:

“南直隶的凤阳、庐州、安庆三府,还有滁、徐、和三州,在会试分属于中卷。”

“如果两州选择归属应天府,两地士子还得改变分卷。”

谈着这件事情,黄道周感叹道:

“如此说来,两地的士子,应该是倾向于归属凤阳府。”

“这样不但存留的赋税多,还能留在中卷。”

“否则分属应天府划给南卷,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考上了!”

相比中卷来说,南卷的压力要大得多。

滁和二州选择分属凤阳府的理由,可谓又多一重。

史可法对此点头道:

“两地的士子倾向归属凤阳府,但是商人就不一定了。”

“如果归属应天府,以后他们就能更方便地去南京城经商。就是普通百姓,也能更方便从南京往来。”

“两地的官员,也想成为应天府的官。可以说人人有想法,吵得不可开交。”

“吕尚书之前把它们划归应天府的打算,没能落实下去,只能向朝廷请求,让朝堂诸公做决定。”

“陛下觉得要尊重民意,所以点了我去两州建议会。让我用涿鹿区的经验,把两地议会建起来。”

这就是他在涿鹿区干得好好的,突然被调去南京的原因。

这件事是否能办好,关系到议会能不能在南方建起来,也关系到他的前程。

史可法对此非常重视,向黄道周的诉说,也有希望取得对方支持的原因。

作为大明的名士,黄道周在江南一带,颇是有些影响力。

而且他的老师郑三俊,在南京担任刑部尚书。

史可法作为三法司官员,对他当然有借重处。

明白史可法意思的黄道周,对此自然是不会拒绝。

他作为东林党的中坚,也确实应该将后辈引荐给前辈。

——

坐船南下的史可法、黄道周,一路是畅谈朝政、游山玩水。

京城的卫所改制,仍旧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确定各卫所的世官已经开始进驻坊巷,统计辖区内的户口后。朱由检知道京城卫所改制,算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即使有些世官心里可能还有怨气,但是大部分世官,可以说已经认命。他们正在融入新的制度,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投入新的工作,朱由检在一次朝会后问袁可立道:

“那些闹事的世官劳役情况怎么样?”

“有没有不服管教、对朝廷判决不满?”

袁可立犹豫了一下,回道:

“不满总会是有的,但是大部分人还算服管教。”

“他们都希望劳役结束后,不要被遣戍边卫。”

这是最普遍的诉求,这些原本在京城的卫所世官,普遍不想去边疆卫所服役。

朱由检对此哂笑,知道这些人不中用。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

因为相比有些憋着怨气的卫所世官,这些受到惩罚的闹事世官如今的要求是低多了。

朱由检能够轻易满足他们,并且让他们威慑其他世官:

“兵部这段时间常抱怨,说是给军官和军户计算功勋太复杂,还有很多世官对功勋数值有异议,需要兵部重新算。”

“你让兵部把功勋计算方法整理一下,给那些闹事世官培训。”

“只要他们能算好,就让他们去计算功勋,不用再做劳役。”

“如果他们能通过计算降低十个虚冒,就允许他们按祖上功勋授世职,不用降低等级。”

“如果京城的卫所世官出现空缺,还能让表现优秀的留在京卫。”

“这是给他们的最后机会,让他们都好好表现。”

这个命令,无疑是让这些闹事世官狗咬狗,把矛头对准留在京城的世官。

朱由检相信在留京的诱惑下,这些不愿赴边的世官一定会有人努力学习算数,把那些虚冒世官拉下来。

想要清理冒滥的袁可立,对此自然是十分赞同。

他恨不得把所有的世官都降为试百户,减轻朝廷的分地压力。

所以他又建议道:

“金吾世官多为文荫子弟,更有才学一些。”

“臣以为金吾世官也可以做这件事,由他们带领和培训闹事世官。”

“如果有人做得好,正好可任命为护军,派到各卫负责后勤处。”

参谋、后勤两处,是卫所改制之后,普遍设立的机构,分别负责军令和军政。

以后卫所的财务、军械、屯田、劳务等等,都会由后勤处负责。

卫所守卫队的训练和作战,则是属于参谋处。

在卫所世官爵位化,指挥和千百户也不再是实职后,各个卫所的世袭军官除了地位高一些,根本就没有随意干涉军令、军政的权力。

唯有在参谋处和后勤处任职的军官,才能参与两个机构的事务。

其中参谋处的军官多从当地卫所世官选拔。后勤处的军官,则更多地选择文职军官担任。向上对接护军司,属于护军体系。

袁可立这个提议,就是准备为各卫后勤处,准备足够的人才。

朱由检点头颔许,让他放手施为。

让卫所世官管理军户他是不敢了,担心这些世官,再次把军户当农奴。

不过世官的权益同样需要保障,所以他叮嘱道:

“各卫所的世官和退役军官,可组建军官委员会。”

“它的作用,主要就是维护世袭军官和世袭军士的权益,监督后勤财政等情况。”

“地方议会的武官名额,也要从他们中选取。”

“朕会让五军都督府定个章程,把军官委员会选举办法和任期定下来。”

“还有卫所家属区的居民委员会章程等,同样也要定下来。”

“每个军官分配多大的田宅、又能购买多少、为后代预留多少,都要定下规矩。”

“你这个枢密同知多受累,不要怕定得太细。”

袁可立一一点头,又商量了一下其他卫所改制的细节,这才告辞离去。

朱由检在他离开后回到后宫,在想着为皇后的生日准备什么礼物时,得知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在经过数月的努力后,皇后终于成功怀孕,将要再诞下嫡子或嫡女。

得知这个消息的朱由检,自然十分高兴。

尤其让他意外的,是皇后再次提出为他采选淑女:

“陛下登极以来,一直没有采选淑女。”

“如今宫里都是旧人,而且在前年放出去很多。”

“现在臣妾身子不便,请陛下准许臣妾,采选一批出去。”

这是皇后在前年放出宫女时就曾提出过的,只是朱由检当时因为登极未久,没有答应此事。

此时皇后再提出,朱由检考虑之后,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和当前的卫所改制联系起来,说道:

“采选淑女要按制度。”

“按照之前放出宫女时所定,每三年采选一批,下一次是崇祯四年,也就是科举的年份。”

“今年就定为小选,从京城卫所军官、军户中,选几个嫔妃入宫。”

“也显得朕对卫所世官爱护,不会亏待他们。”

决定举行一次小规模的采选,专门从卫所军官和军户家庭选取。用她们拉近和卫所将士的关系,安抚一下人心。(本章完)


  (https://www.20wx.com/read/629312/23940949.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