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8 桑梓归否
皇帝大婚之后,建康台城内局面也进行了一番调整,主要内容便是集中在皇太后归苑、皇帝亲政方面。
关于这一件事,本身倒也没有太大波折。
虽然自从肃祖驾崩之后,皇太后临朝经年,虽然中间发生过苏峻、祖约作乱这样的恶事,但最起码到现在为止,江东局面能够保证平稳,甚至在江北形势较之肃祖在世时都要好得多。即便当中太多细节可说,但总体而言,对于皇太后临朝这些年,无论朝野俱都表示肯定,并无非议。
皇太后本身并不是恋栈权位之人,甚至在皇帝大婚之前便屡次表态要归苑。至于其母族庾氏,眼下也是一个外轻内重的局面,对此难有异议。
皇帝大婚之后,台城内几位辅臣排序便是中书令褚翜、护军府卫崇、仆射沈充、扬州刺史诸葛恢等几人。温峤因为实在是老病难当,正式辞官归养,但其次子温式之却得尚肃祖小女南弟公主,所以在朝野之间,仍然保留着极大影响力。
在这一当口,唯一稍有失落的便是光禄大夫刘超。刘超进号大将军,以晋陵太守都督京府诸军事,离开建康,前往京府。
虽然名号上更加尊崇,但除此之外,刘超的事权却被削弱到了一个极点,乃是一个水到了极致的大将军。京府本身身为陪都,又是徐州刺史府的后方基地,军政事务上既要受台城中书、护军双重管辖,还有徐州刺史府的插手。
而一些民生事务,包括商盟在内,还要接受鼎仓的辖制。可以说是,军、政、财权,不得一专。所以刘超这个大将军,完全就是一个傀儡摆设。
而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由于刘超犯了什么大过错,而是由于皇帝亲政了。刘超这个人,在台城内形象近乎于早年的卞壸,都可以称得上是有一颗赤子之心,想要光复皇权。
所不同的是,卞壸本身便是名门之后,自有一群乡党故旧支持。而刘超起家不过小吏,又从琅琊王府担任家臣,一直等到元帝中兴于江左,才以心腹得用,又以孤直忠臣而自许。所以在皇帝亲政之际,被各方极有默契的扫出了台城。
几位台辅名位各有参差,虽然俱都尊崇,但事权也都各有不同。褚翜久执凤凰池,在老臣俱退的情况下,无论资历还是名望,俱都是当之无愧的台辅之首。护军府卫崇则以国丈之尊成为后起之秀,得录尚书事。扬州刺史诸葛恢则加侍中,同录尚书二条事。
至于沈充,也属于被架空的一员。陶侃去世后,郗鉴转任太尉,而空出的司空被按在了沈充头上。早年肃祖曾以司空之位让人游说沈充放弃作乱,如今这一名号兜兜转转终于又落在了沈充头上。
如今的沈充,可以说是在朝南士中的第一人,甚至超过了前辈的陆玩、孔愉等人。但事实上,原本的尚书事权俱被剥夺,尊其位而虚其事。除了仍然得以留在台城之外,算起来与跟被赶到京府的刘超也差不多。
当然沈充际遇要比刘超好得多,如今沈家卿位上便有两人,司农与将作俱为沈氏所执,而姻亲贺隰也担任丹阳尹。至于台阁宫寺之中掾属官长更有许多,哪怕单独以论,也已经是台阁中一股极为庞大的势力。
更不要说沈家还有一个在江北掌兵的梁公沈维周,尤其淮南军的实力之强,甚至已经公认超过旧镇徐州,只是较之荆州略逊。
在这样的形势下,哪怕被明升暗降,沈充也并无怨言,一副积极配合的态度。一改往年那种不乏跋扈张扬的土豪作风,甚至被朝野嘉许为年长德高的一个表率。
所以眼下,整个江东内外局面便是,在内以褚翜、卫崇、诸葛恢再加上一个兼领中军的东海王司马冲为首,在外则以庾、沈、郗等几家掌兵。
如此内外局面的安排,虽然也是各家磨合忍让才能形成,但是作为局中掌控平衡者,皇太后也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的母族庾氏、婿宗沈氏虽然都执掌重兵,但却都没有直接干涉政务的权柄,而执政几家也都俱为姻亲门户,彼此间既有制衡,也不会伤了和气。
在这一番调整中,原本越府最强的琅琊王氏算是被彻底踢出了局外,真正高位者唯有一个王导在皇帝亲政前夕,自太傅再升太宰,算是彻底堵死了王导再归台城执政的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青徐侨门为主体的越府势力给放弃,原本越府中的诸葛恢算是正式接过了王导手中大旗,成为越府在朝中的代表。但诸葛恢虽然也是能力卓著,威望较之王导又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再重复往昔一家独大的局面。
琅琊王氏失势已成定局,尤其王舒、王彬这两脉的子弟更是虽然没有明确诏令、但却已经成为共识而被禁锢不用。
但只要王导一日不死,其家仍然能够保持着超然地位。而且其后辈子弟虽然不及父辈风光,但也都逐渐走上两千石位置。
王廙之子王胡之出任吴国内史,王导之子王恬则担任中书侍郎,而王旷之子王羲之则出任东阳太守。另有其他各脉子弟,也多在台阁之间担任掾属。
这也是门阀执政的一种默契,若非生死之仇并不会将政敌赶尽杀绝。如果局势就这么演变下去,几轮执政替换之后,待到当年政斗氛围已经不再,这些各脉子弟当中,其个人或后代未必不能再次登上舞台,获得台辅三公高位。
譬如河东卫氏的卫瓘,中朝陷于政斗近乎满门遇害,其后代在江东中兴之后也始终找不到立足之地,但到了卫崇时期,终于又是苦尽甘来,联结帝宗,再次获得执政高位,又可延续几十年家业风光。
但未来还有希望,并不意味着当下便能从容。王导在退居之后,便几乎消失于公众视野中,除了某些大型的祭祀庆典会露面站在前排,也就只有在府内一些私密性极高的宴会中才能看到一面。
至于王导居家生活如何,内外也都不乏好奇者。其人虽然已经不在位,但最起码最近这些年,江东时局无论如何变化,仍然难以完全淡化消弭其人存在的影响。
但其实王导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在家临帖操琴,陶冶情趣,偶尔召集家中子弟悉心教导,只有推却不过时,才会出面接见一些屡屡求见的门生故吏。并不像时人所想象的那样,终日抑郁不能开怀,又或苦心孤诣筹谋反击大计。
但身为一个政治人物,又是亲手缔造中兴局面的重臣,哪怕离开了时局中,又怎么能完全免于时局的影响。再没有了诸多政务操劳的情况下,王导看似豁达开朗,但其实整个人也是快速苍老下来,须发俱都苍白,身上也多了许多衰老病痛。
外人若是见到王导目下这样貌,或要讥笑其人终究难免恋栈权位,不能做到完全的豁达。其实王导也并不追求完全的豁达,在他看来这种所谓豁达就是完全的不负责任,无论对家业还是国事。
但他也并非失衡落寞,更多的还是一种陡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存在价值的那种迷茫感。
所以对于如今的内外大事,王导虽不置喙,但也保留着一份关注。台辅们虽然防备着他重返时局内,但也不至于完全封锁住他的消息渠道,所以王导的消息来源也是比较迅速的。
这一天,王导尚在室中静坐,门生匆匆行入将一张便笺摆在案头,看到那信封上朱笔标注,王导眸子便微微一凝,而后便抬手拿起信来匆匆一览,继而脸色便急剧变化,神情复杂至极。
默然良久之后,王导才涩声道:“速将深猷引来见我。”
很快,一身素袍的王允之便行入室中,他生性至孝,哪怕丧期早出,但平日也都绝不着彩,以示居哀,尽管身在高门绝不外出,也无一丝放纵自己。
眼见王允之更显清癯成熟的脸庞,王导一时间也是感慨无比,最近这些年,王门家室多劫难,就连晚辈们都难免。这当中他唯一感到可惜的便是王允之,这么多子弟当中,若讲到敢于担当、不负烈气的,唯王允之一人而已。
这本该是庭门玉树,国之肱骨,却深受父辈所累,只能闲养家门之内,满腹才学不得施展。
略微收拾一下心情,王导才望向王允之沉声道:“江北再传捷讯,桑梓终为王师光复,这实在是庭门大幸。我想让深猷你率一部分家人归乡探望,略整乡情,若是乡土安稳,也该思归,希望我这一副老躯,还有机会埋于故乡……”
王允之听到这话,眉弓顿时一扬,而王导也不作隐瞒,直接将那一份江北传来的情报递给了王允之。
王允之看完之后,脸色也如王导一般变幻不定,又过好一会儿,才抬头望向王导,语调则是不乏阴冷:“江北弄事至此,貉子势大难遏。莫非太宰以为,我家只要归避乡土,便还能有方寸苟安余地?”
(https://www.20wx.com/read/634318/417173457.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