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文学 > 盛唐剑圣 > 第一百十二章 封禅事了 首相请教(二合一)

第一百十二章 封禅事了 首相请教(二合一)


  过于美好,反而有些不实了!

  裴旻摇了摇头,问了一下屋外巡夜的兵士什么时候了,得知是四更天,赶忙起身,做了梳洗,让人叫醒了李隆基。

  泰山日出也是一景,来到泰山不看日出是一大损失。

  他们所居住的道观附近正好有一个观景台,最适合登高眺望。

  经过一夜休息,众人精神恢复以往。

  由于上泰山前最好戒斋一顿以示虔诚,一行人也未用膳,只是喝了一些水,不忌讳的暗地里啃几口干粮。

  不一会儿准备妥当,往观景台行去。

  山道越发得有些崎岖,就算百余火把将周边映照的如同白昼,也不免小心攀登。

  裴旻来过一趟,当先领路,顺便为李隆基、李宪、李隆范、李隆业几人护航。

  他们一行人赶上观景台,天边正好露出一抹鱼肚白,远方的云彩也略显朦胧的金黄。

  “来的正是时候,日出来了!”

  李隆基兴致勃勃的走在观景台的前沿,举目眺望。

  天边云雾迷绕,笼罩着一层浅蓝色的氤氲。

  挺拔的山峰屹立在云端,留下一座座雄浑的背影。

  “壮哉!壮哉!”

  李隆基惊羡许久,终于出声,带着一脸的震撼。

  “是啊!”李宪惊叹道:“此生一游泰山,一观此景,余愿足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隆基心情激荡之余,又念起了《望岳》中最有力量的一句,唯有此诗,才配得上此景。

  张说与一干随性而来的齐鲁名士在这一刻,一个个的闭口不言。

  这美景在前,依照他们的秉性,少不了聚在一起,附庸风雅,吟诗作赋。

  但此时此刻,他们便如哑巴一样,闭口不言了。

  在《望岳》这珠玉面前,他们又何德何能开口?

  作为诗圣杜甫的佳作之一,便是整个唐朝,也没有几首诗,能在气魄上与之相比的。

  直至太阳完全跃出了地平线,云霞景象平稳。

  众人才意犹未尽的往上山赶去。

  一行人在封禅的良辰之前,抵达了大观峰顶。

  张说这个封禅使立刻指挥礼部、齐鲁儒士安排必要的仪式。

  李隆基也潜心斋戒。

  到了良辰吉日,李隆基诚心祭天。

  祭天首献最重要的仪式是进献《玉牒文》。

  天子天子,皇帝是上天之子,天自然比皇帝大。

  这《玉牒文》就如臣子向君王上疏的奏章一样。

  是皇帝向昊天上帝,起诉一些事情。

  对于《玉牒文》的内容,一般是秘而不宣,秦皇汉武是以自己的长生为主,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命,干更多的事情。

  而李治的封赏是祈求“鸿基永固”,希望大唐江山,千世万代。

  李隆基这里更加简单了,他并没有做任何的隐瞒,而是直接公开《玉牒文》的内容。

  内容也简单明了,也就短短的一句话“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

  这表面功夫,李隆基显然比秦始皇、汉武帝做得更好。

  当然这也跟他们的年岁有关系。

  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时候,都到了一定的年岁。

  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命不长久,自然祈求长生,所以特别虔诚。

  而李隆基现在正当壮年,全无这方面的顾虑。

  在这方面自然看的很开,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个时候的李隆基也确实心胸开扩,眼界高大,不是为自己,而是希望子孙百禄,苍生受福,将自己的光辉形象衬托出来。

  裴旻自将这一切看在眼中,依旧是英主的李家三郎,确实直接辅佐。

  当然封禅也少不了神话之举。

  李隆基在祭天的时候,一阵大风吹过。

  张说立刻表明这是海神东来。

  太阳高升,山气温暖。

  张说也表示这是昊天上帝回应李隆基的预兆,以日色明朗,庆云不散来庆贺盛世。

  裴旻在一旁听的是直翻白眼,心中不免暗忖:要是他这波强行解释之后,乌云密布,阵雨倾盆,那又如何?

  不过好在老天还是很给面子的,整个封禅仪式并没有出现什么幺儿子,一切都尤为顺利。

  直至终献以后,祭天仪式结束。

  李隆基开始领着所有协同成员,一起最后拜谢上苍。

  李隆基、李宪、李隆范、李隆业在前,张说、裴旻、王晙与文武百僚次之,孔子之后再次,接下来是诸方朝集使、岳牧举贤良还有儒生、文士上赋颂者,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突厥颉利发,契丹、奚等王,大食,五天十姓,崙嵛、日本、新罗鞨之侍子及使,内臣之番,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十姓摩阿史那兴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贤王,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柯、乌浒之酋长……

  一连串的人,一并行最后的拜礼。

  李隆基看着兄弟同胞、文武贵胄外加名士、外史,心情也格外激动,将泰山封为天齐王,随行人员也都加官进爵。

  同时还下令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结束了此次封禅。

  裴旻以相同的办法将李隆基护送回了洛阳。

  一回到洛阳,李隆基就出了一个昏招。

  李隆基就是李隆基,他的真性情,造就了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

  他有明君之气,有明君之才,但为人缺乏公允,经常因私废公。

  宋璟,这位与姚崇齐名的一代良臣,被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正式罢相。

  张说这位封禅使,在封禅一事中,凝聚了大量的名望。

  他本就是多朝老臣,众望所归的接任宋璟的位子,成为了新的大唐首相。

  对于李隆基这个决定,裴旻是没有办法干涉的。

  即便是内臣,也无权过问,宰相的任命,何况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外臣?

  相比姚崇的咎由自取,宋璟并无多大的过失,实在有些冤屈。

  裴旻向李隆基告辞,打算回凉州去。

  陇右的一切,无需裴旻操心,但是凉州兵的情况,裴旻很在在意,想要回去了。

  当然,还有别的私人目的。

  裴旻不好开口说,只是以放心不了凉州为由,向李隆基请辞。

  李隆基并未准许,不舍得道:“静远这些天辛苦了,也不在乎这一两日,现在洛阳好好休息。与朕一并返回长安之后,在回凉州不迟。”

  盛情难却,裴旻也只好应诺下来。

  在洛阳休整了两日。

  这天裴旻在府中看书,突然得到了张说求见的消息。

  裴旻赶紧放下手中的一切,出府相迎。

  “张公!”

  裴旻热情的拉着张说就往府中走,不在乎礼节。

  经过此次的封禅之行,张说这个纵览全局的封禅使与他这个负责李隆基安危的封赏副使相互配合,关系更近了一步。

  裴旻心底为宋璟叫屈,当并不意味着他不认同张说这个首相。

  张说自身的才略是毋庸置疑的,他有足够的能力担任大唐首相的职位。

  当然也有一点点的私心,自李隆基登基以来。

  两位首相都跟他有些不睦。

  姚崇不用说,才能能比房杜的名相,因为裴旻不服管制,不说处处针对,却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令得两人险些干起来。

  宋璟,并不如姚崇那样敌视他,但却有着文臣的脾性,对着武将有着点点的防备。

  对于他掌控着陇右的军政大权很是在意,生怕他会谋反。

  两镇节度使更是让宋璟与一众文臣寝食难安,如鲠在喉。

  直到最近宋璟的态度才缓和下来。

  张说却不一样,从一开始,张说对他的态度就相当的友善。

  又经过此次封禅的往来,两人关系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为一个外臣,裴旻怕的不是外边的事情,也不是异族如何。

  而是大后方的动荡,影响到前方的他。

  张说这首相与之友善,与他而言也是有极大的利处的。

  尤其是现在李隆基信任他,高力士、张说都与之友善,可谓政治资本雄厚,完全不为后方的一切担忧。

  请张说入座,送上茶水。

  裴旻打趣道:“张相可是大忙人,今日怎么有着清闲来我府上?”

  张说笑道:“裴公休要笑我,承蒙陛下器重信赖,委以重任,说不敢有半点懈怠。今日来找裴公,也是为公事而来的。”

  裴旻讶然道:“旻一外臣,张公找我有什么公事?请讲!”

  张说道:“记得当年国公曾张言直谏,向陛下揭露王毛仲无能之过。其实这一点,在下早已察觉,对此的态度与国公一样。认为身居高位,无能即是罪。天子禁军败坏至此,隐患甚大,不可不治。这裴公是外臣,参与内事,却是于理不合。今日并非是中书令与节度使的对话,而是单纯的张说向静远兄请教。静远兄的军事能力远胜在下,在这方面应该更有高见。”

  裴旻心底激动,拍着大腿,指着自己的心道:“张公,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天子禁军的疲弱是我心底的心病,一直搁着,放心不下。”

  府兵制与募兵制是两个极端。

  府兵制是重内轻外,以关中之兵而御天下。

  而募兵制则是两厢平衡,但这里的平衡就是一种不平衡。

  因为边军实力强劲,没有外敌,无需从中央调兵支援,边军自己就能搞定摆平。

  这样长此以往,边军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节节攀升。而中央军太过安逸,一个个就是虾兵蟹将,不堪一击。

  这种情况也不知是唐朝,历朝历代都存在。

  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但是裴旻心底的预算并非中央军一定要比边军强。

  而是中央军不能弱。

  中央军有着最坚固的城防,有着最好的军备器械,有着最强劲的强弓劲弩,有着边军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着这种优势,只要中央军不弱,中央军够强,面对长安这样的坚城巨城,只要有一万人,严防死守,就算给裴旻十万兵卒,裴旻都不敢说自己能够攻克长安。

  只要中央军有一战之力,能够据城而守,根本不会出现什么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耻辱事情。

  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情,并非是吐蕃、叛军强悍,实在是中央军太弱,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

  张说文武双全,重文亦重武,如裴旻一样,也看出了中央军的疲软,说道:“还望裴公赐教。”

  裴旻略一沉吟道:“中央军疲软的关键在于将帅而不是兵士,正所谓虎率羊群,羊亦虎,羊率虎群,虎亦羊。上梁不正,下梁哪有直的道理。要治禁军疲软,首先要治军中将领。原来想要达成这个愿望是难上加难,几乎不可能。但现今王毛仲诛服,正好可以改一改,想法子换取一些新鲜血液,整改禁军风气。只要将强,兵就不会弱。我大唐绝对不缺人才,只是没有给发现,就如当年的王海宾……这方面还需张公自己细心查究。”

  说道这里,他突然想到一个人,道:“我到有一个人可以向张公举荐。”

  “何人?”张说精神一震。

  裴旻用人识人的本事,早已名动天下。

  他麾下的诸多文武,几乎皆是他一手提拔的。

  每一个都表现出了超凡的本事,其中最出名的就算封常清、李嗣业、仆固怀恩。

  他们三人在认识裴旻之前,皆是籍籍无名,但是得裴旻器重之后,封常清大有名将之气,李嗣业兼霸王之勇,仆固怀恩智勇双全,都表现的尤为出彩。

  他举荐的人,哪里会是等闲?

  裴旻笑道:“那一年的武状元,我不记得了,张公可以去查一查,他叫郭子仪,绝对是一个人才。”

  张说谨记在心。

  裴旻还想说李光弼,但是他不记得李光弼的年岁,万一李光弼现在还是一个娃儿,那可就糗大了。

  接着道:“除了治将,还需培养兵士的荣誉感,责任心。让他们以身为军人为荣,以护卫皇城保护陛下为傲。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训练,而是信仰意志……”

  裴旻将自己的观点逐一向张说细说。

  张说认真的听着,个别地方还会与之辩说几句,一并商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张说恭恭敬敬的一拜。

  裴旻也道:“张公过奖了,你的诸多见解,同样让在下获益匪浅。”

  送走了张说,裴旻不知张说能不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但他真心希望,张说能够做到。


  (https://www.20wx.com/read/634366/394376441.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