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文学 > 大明世祖 > 第262章民心不古

第262章民心不古


  时值五月,烈日当空,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稻香,收获的喜悦在整个湖广蔓延。

  农为百业之基,手工业,商业,都需要农业的支持,所以在农业的带动下,湖广地区商业日趋活跃。

  而湖广大部分的州府,已然陷入到了秋收的喜悦之中。

  官道两旁,金黄色的水稻被一道道镰刀收割,农夫们顶着烈日,埋首于稻谷中,锋利麦芒也无法突破他们的茧子。

  不远处,一座驿站正在拔地而起,数十名木工不断地忙碌着。

  “喂,歪了歪了,牌子得竖直咯!”

  “这漆没刷好,你会不会?”

  缺了一块耳朵,男人的声音分量却不减,依旧刺耳,让人在烦躁的夏日,越发的难受。

  叉着腰,周大成唾沫星子齐飞,说的口干舌燥。

  驿站为水马驿,临近湘江,每百里一设,占地约莫五六亩,前店后院。

  一堵围墙,将整个驿站包围,前面的大门口,如同酒肆一般,专供吃喝。

  后院中则住人,并且设有马厩,安置牲畜。

  而在数十步外,则是一处码头,以供船只停靠修整。

  青砖绿瓦,显得格外的敞亮,漂亮。

  作为伤员退役,年岁又大了,他就主动来到兑换的土地所在,求了个驿丞的差事。

  本来想是去军屯,或者去县衙门的,但到底是晚了,身份又不过是个什长,只能当个驿丞,

  不过好在,经过了一番改革,驿丞这种不入流的官职,也得了正九品的阶位。

  想着这亮堂堂的驿站今后将要由自己管理,他颇为兴奋。

  “驿丞,绿豆汤熬好了!”

  这时,被雇来的伙夫拎着一大桶汤水来。

  “下来吧,喝汤了,省得中暑了。”

  周大成挥了挥手,工匠们纷纷停下,乐滋滋的喝着绿豆汤。

  在这方面,他到底是心软的。

  他站起身,看着远处几乎一片收割的稻田,以及被晒得滚烫的官道,还有水流微涨的湘江,不由得想道:

  “这时候,应该没人吧!”

  俗话说得好,越不想要发生的,越会发生。

  不过片刻,只见官道上一头毛驴载着一人,身后跟着两个仆人,一伍官兵紧随其后,饥肠辘辘地行走着。

  一见驿站,瞬间大喜过望。

  “小的乃此地驿丞,不只哪位上官大驾光临,可有勘合?”

  周大成迎了上去,探问道。

  只见那毛驴上的青年一楞,随即从包袱中掏出勘合,笑道:“在下乃是湘阴判官,今日正好前去上任。”

  周大成忙看去,只见勘合上写着,张文程,岁二十八,兹任长沙县县丞,六月三十日须得抵达长沙县……

  “原来是张判官!”

  这可是从七品的高官,周大成忙行礼,随即笑着说道:“判官明鉴,这驿站还未修好,条件有些简陋,还望见谅。”

  说着,周大成才反应过来:“您为何不走湘江?”

  相对于陆路,船只的不仅稳妥,还极其便利,这可比走官道舒服太多。

  “湘江?”

  张文程苦笑道:“湘江在下游已经泛滥,水流暴涨,船只难行,只能走官道了。”

  “行了,给我们安排食宿吧!”

  周大成不敢怠慢,忙不迭吩咐起来。

谷</span>  张文程坐在这宽敞的驿站中,不由得感叹:“这才几个月的工夫,驿站就修到了长沙府了吗?”

  去了军政司半年,各曹流转了一遍,本以为能够分配个县令,谁知人数太多,他资历又浅,只能担任判官。

  不过,更可悲的是附郭县,不幸中的大不幸。

  还是资历不够啊!

  叹了口气,张文程又对自己即将大展手脚而兴奋起来,跟了张慎言那么多年,判案已经有些底气。

  不过,历练了半载就能成为从七品的判官,更有甚者直接成为了知县,豫王这种大手笔,着实罕见。

  “这可是进士们才有的待遇啊!”

  不一会儿,餐食被端了上来。

  作为从七品的判官,张文程独占一桌,桌子上摆着两菜一汤,一荤一素,炒鸡蛋和青菜豆腐,以及一碗湘江鱼汤。

  而随从则没有官身,只能由他付钱,两人一道菜。

  一伍护送的官兵,则是亲兵营出身,惯例是相当于从九品待遇,五人只是三菜一汤。

  虽然略显简陋,但到底是免费提供的,众人也不挑,大口吞咽起来。

  见一伍将士仍嫌不足,张文程就出钱买了一坛米酒,让他们解暑。

  席卷一空后,众人心满意足。

  这时,周大成拿出账单,让其签字,以便好报销。

  “驿丞,这长沙县如何?”

  张文程忍不住问道。

  “下官虽然刚来不久,但却听闻,长沙县兵灾较少,与湖北的白地不同,如今甚是繁荣,人烟稠密,家家养蚕缫丝,更是茶山众多,那是一等一的好点方。”

  周大成夸赞道。

  “不过……”

  “不过什么?”

  张文程一愣,这半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不过,长沙县虽然冠绝湖南,但对于您这样的判官来说,却是极难的。”

  周大成老实地说道。

  “这又是为何?”张文程不解其意。

  “嘿嘿,长沙位置好,百姓们又无多少饥荒,每年顶多是些许洪水,比中原强太多。”

  周大成笑道:“如此繁荣,这也让长沙百姓眼里只有钱,人人多见利开眼。”

  “换句话来说,百姓斤斤计较,乐于出钱请诉讼,打官司。”

  “啊这!”张慎言闻言,颇为无奈:“这与南京何其相似?”

  “一群刁民,只有钱财而无仁爱,见利忘义之徒,果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一想到这里,他仿佛就见到了自己日后案件堆积如山的景象,天天耳边都有苍蝇嗡嗡叫。

  真是让人烦躁。

  一时间,他竟然有些后悔了。

  “好讼”之风盛行于南方,尤其是明中后期,政府管理松弛,城市化,商业化发展,让官府推崇的“无讼”成为了虚幻。

  而其也催生了讼师这一职业的大肆发展。

  当然,对于官府来说,诉讼多就意味着民风不古,这是在否定他的治理能力,更是影响他的前途。

  而且,官场上奉行少做少错,多做多错,一旦疏忽了某个案件,就会给他政治生涯带来极大的影响。

  所以,官员们都不喜欢诉讼。


  (https://www.20wx.com/read/646576/673177321.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