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文学 > 过河卒 > 第二十八章 相继落子

第二十八章 相继落子


正式排名出来之后,便是游城夸官,晚上赐宴。

        许多将军得胜归来,都未必有骑马游京城的荣耀,可状元就有这个资格,可见崇文抑武到了何种地步。

        三鼎甲由内阁大臣亲送到宫门,顺天府尹迎接上来,亲自护送三鼎甲。这时,宫门之外搭就彩棚,无论官民都可观看新进士的风采。

        夸官完毕,又会回到内城,晚上还有赐宴。

        一时间,新科状元赵岩的名声到达了极点,人人皆知状元郎,其气运所化的小蛇也开始向蟒蜕变。

        接下来就是观政。

        所谓观政,就是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说白了就是看别人怎么处理职务,毕竟一帮书生,从没接触过实务,也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概要三个月左右,所以殷正心提前让黄容准备好住宅。

        观政结束之后才是授予官职。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六部主事、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还运气不好的,终身不得官。

        至于候选、候补怎么能尽快得到实职,那当然是有门路走门路,有财路走财路。

        殷正心出身寒门,钱财是没有多少的,还多亏了老丈人接济,不过殷正心能走门路,他差点名落孙山就是因为人脉闹的,现在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殷正心先是参加朝考,然后少不得再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叔,拜访一下那个世伯。

        这些老大人们当然不是大善人,只是殷正心得中进士,前程似锦,对老大人们有用,便有了投资的价值。毕竟老大人们终究是要退下来的,还要指望这些晚辈去提携自己的子孙,这叫“薪火相传”。如果殷正心只是个举人,只能做个九品教谕,这些老大人们肯定不会正眼看殷正心,说不定连大门都进不去。

        最终在殷正心的一番运作下,他成功补官。

        不过出乎意料,殷正心没有进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燕州河间府琼明县做知县。

        在道门世界中,燕州多少有点平平无奇,既无法与沿海道府和海外道府相比,也不能与诸多边境道府相比,就是个内陆道府。

        可在儒门世界中,燕州已经是边境了,所谓九边重镇,相当一部分就是在燕州境内。

        燕州下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真定府、钟山府、信德府、庆源府。河间府属于中等偏下,而琼明县则在河间府排名垫底,这里原名“穷命堡”,不是县城,后来扩展为县,上面嫌弃太过难听,取了谐音“琼明”。

        观棋众人再次议论。

        “当年大玄高祖皇帝,也就是我们道门的总掌玉虚五雷长生大真人,虎踞辽东,欲要挥师南下。当时有三条路线,一是从榆关入关,二是绕道金帐和燕州一线,三是乘船在齐州登陆。最终长生大真人和玄圣议定,兵分两路,陆路从榆关叩关南下,水路从齐州登陆,两路大军会师于帝京城下,大魏朝廷由此而亡。”

        “当时主导陆路大军的是北道门,主导水路大军的是东道门,也就是今日的朝廷和太平道,两家交好的基础早在这个时候就打下了,所以大江以北都是他们的地盘。”

        “扯远了,我观秦凌阁的布局,是要效仿当年长生大真人入关,所以提前经营辽东。按照道理来说,小掌教应该去南边,积蓄力量。如此一南一北,待到天下大乱,各自气候已成,小掌教兴师北上,秦凌阁挥师南下,正好比个雌雄。”

        “可是古往今来,北伐成功又有几人?不过大魏太祖皇帝一人而已,就连武侯也功败垂成,而且大魏太祖就算成功,也未尽全功,是金帐主动弃帝京而走。终魏一朝,金帐始终未灭,屡屡犯边,直到我们道门成为天下共主,方才边境无战事。北伐之难度,可想而知,小掌教不去南边也在情理之中。”

        “可燕州还不如江南,虽然江南重文轻武,但好歹钱粮充足。燕州倒是民风彪悍,可那里距离帝京太近,难以发展自身势力,更是要直面辽东,待到辽东大军挥师南下,燕州首当其冲,如何也说不通。”

        “要我说,恐怕不是小掌教想要去燕州,而是大掌教说的‘变数’,此方世界天道变化,使得里面的皇帝心有所感,直接下旨让小掌教去了燕州。”

        齐玄素也察觉到了此方世界的抵触之意,不由眉头微皱。

        不过齐玄素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布局。

        于是殷正心去吏部领了印信官袍,带上家眷老小,往琼明县赴任去了。

        官道沿途都有驿站,上任官员,按照级别不同,可获得不同待遇,沿途负责一切食宿住行,又要方便许多了。

        而且燕州离得近,没走几天也就到了。

        殷正心先去州城找巡抚和布政使报到,然后去府城面见知府大人,府里再派人跟殷正心一起去县城赴任。

        县里早就得到了通知,从县丞到三班衙役全都出城相迎。

        别看一县之地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六房对应六部,县丞对应内阁,县太爷更是号称百里侯。

        这也是有排序的,县令是大老爷,所谓青天大老爷是也,县丞是二老爷,主簿是三老爷,以此类推。

        虽然齐玄素被尊为小掌教,但并非生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太子,而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经验丰富,刚刚肃清了西域道府上下,如今以县令的名义,恩威并施,压服一个县衙的人马当然不是什么难事。

        正常情况下,县令只是流官,谈不上什么势力。可一旦天下大乱,那就不一样了。坐镇中央的阁老们反而成了摆设,地方督抚才是手握大权,甚至能够逐鹿天下。

        齐玄素和秦凌阁走的就是这条路。

        成了县令之后,就要做出点政绩,区区一个县令,倒是不必重开陆地商路这种大项目,儒门的治理体系和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也谈不上发展经济,顶多就是鼓励农桑、开垦田地一类。这种政绩缺点是见效太慢。

        齐玄素思来想去,还是剿匪更好一些。

        除了京畿地区,中原各地都少不了匪患,区别只在于大小而已,哪怕是燕州等地也不例外。说起来,剿匪算是齐玄素的强项,本质上跟道门打击隐秘结社差不太多。

        齐玄素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编练家丁,搞出一支嫡系人马。

        此家丁可不是仆役。

        大魏实行卫所制度,在全国设立卫、所两级,士兵设立军户。但是自世宗皇帝之后,在这一正统规制之外,还出现了家丁制度。所谓家丁,就是武将所辖不入兵籍者,是将帅用于御敌卫身的私兵,完全依附于主帅。

        大魏的卫所制度一大特点是兵民合一,士兵要进行务农,通过耕作土地所得收入来供养军队。然而随着土地大量被兼并,包括军屯官田,这让部分兵士失去生计,四处流亡的兵士依附将领,成为私兵家丁。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制度势必衰微,同时伴随着大魏赋役制度的改变,卫所制逐渐向募兵制转变。家丁招募并未被限制,所以家丁随着募兵制发展而得到大量招收,这也是家丁的重要来源。

        大魏为抵御金帐汗国,在辽东设置重兵,自明雍年间,军队涣散,实力萎颓,难以抵抗外敌入侵,北部边防压力巨大,为镇守边疆,历任辽东总督开始大力发展家丁制度。家丁整体战力极强,是军伍的中流砥柱,对巩固边防起着重要作用。而家丁受将领而非朝廷控制,这也导致了各地督抚相继坐大。

        世镇辽东的秦家号称有上万家丁,抵得上十几万大军,这才是异姓王的本钱。

        这些家丁丝毫不逊于江湖武夫,甚至因为精通军阵合击之道,更胜于散兵游勇一般的江湖武人,极为厉害。

        齐玄素要编练的就是这个家丁。

        只是练兵离不开钱,手里没把米连鸡都哄不住,该从哪里找钱?这个命题可太宏大了,别说棋局里,就是棋盘外的齐玄素也在为这个问题发愁。

        贪墨肯定不行,此乃旁门邪道。

        找老丈人要钱,且不说老丈人并非大富大贵之家,就算有钱,儒门之人鄙视武人又讲忠君之道,绝对不可能支援齐玄素练兵。

        再有就是从大户身上挤一挤。

        该怎么挤?总不能养寇自重吧?

        这帮大户的德性,齐玄素可太清楚了,不动刀子,肯定是没钱。动了刀子,也未必有钱。风险极大。

        至于搞点道门的先进工艺,比如玻璃什么的,似乎有点不切实际,齐玄素压根不懂这个,除了火器之外,其他的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有碍官声,因为这些都属于奇淫技巧。

        难道要落下第三子吗?

        另一边,秦凌阁终于落下了他的第二子。

        这一子天赐良缘。

        李知性和秦家大小姐的缘分。

        佳偶耶?神仙美眷也,夫复何求?


  (https://www.20wx.com/read/646706/89132945.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