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十年
孙承宗在王言这里呆了两天,两次偶遇过来看大外孙子的魏忠贤,两人对喷。
孙承宗骂魏忠贤不是东西,大明有今天都是他败坏的。
魏忠贤当然不能认,相反他觉得自己功劳甚重,咒孙承宗早死早超生。
两人恩怨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孙承宗不服魏忠贤,被这老王八来了个杀鸡儆猴给捅咕下去了。真杀当然是不敢的,毕竟孙承宗是帝师,还是东阁大学士,更是一派山头的大哥,位很高、权很重。要是当初魏忠贤弄死了孙承宗,说不得一票文官就直接行谏事了,别说魏忠贤,朱由校都自身难保。
孙承宗就是怨魏忠贤不重大局,他在辽东干的好好的被挤兑下去了,耽误了多大事儿啊?别的不说,最起码的在他手下,绝对没有王言这么一个反贼出头的机会,对大明整体大局的影响就别提了。
王言不知道孙承宗抱着这个想法,事实上若王言在孙承宗手下说不得升的更快,只不过孙承宗老成持重,对手下拿捏的比较狠,兵变的时候容易生一番波折,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罢了。
孙承宗走后,王言又没什么事儿了,恢复了往日那般清闲。
这都过一年了,他对手下的掌控又重回巅峰,原本的那些人不是交了兵权养老,就是被找到借口军法从事。文官还是那样,王言没动他们,等以后慢慢算。
往年冬天整个辽东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会叫停,但今年由于抓了不少后金的旗人,以及朝鲜的男人,一些要命的活都是这些人在做。
如此,时间到了十二月,这是历史性一月。
这天,王言在将军府中抱着没人疼的二丫头正稀罕呢,有小丫鬟过来禀报说是王明找。捏了捏瞪着大眼睛一眨不眨盯着他的,二丫头的小鼻子,把她递给了身旁的奶娘。
来带前院书房,王言坐下道:“说吧,什么事儿?”
“大人,前边传来消息,八天前陕西甘州卫哗变,一个叫李自成的杀官造反。纠集了一批兵马南下,似是想要往汉中投奔王左挂。”
王左挂王言知道,崇祯元年就在陕西扯旗造反,声势挺大的。但是好日子明年就到头了,没干过大明正规军,投降了。然后这小子不老实,还想再干一把,因为行事不密,被砍了。
“因为军饷?”
“对,说是欠了四个月。”王明幸灾乐祸的笑道:“而且那个参将还克扣不少,这次直接就被弄死了。”
凡事就怕比,自从王言上位,吃香喝辣不说,饷银更是十足十的月月发,而且还张乐不少。再看看别的地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大家都是边军,很难不乐呵乐呵。
点了点头,王言道:“行,我知道了,下去吧。”
“属下告退。”
王言自顾坐在椅子上,一手撑着脸,一手在桌子上无意识的敲打。
原本李自成是因为后金兵临京城,他所在部队被派去支援勤王,行至半路闹饷这才杀官造反。
现在王言来了,挡住了后金南下,但跟那个关系不大。毕竟该没钱还是没钱,该搂银子还是搂银子,就是他扇小翅膀把李自成给扇没了,也还是会有张自成、刘自成出来。
事实上自天启七年开始,兵变,起义就屡见不鲜。北方更是大部地区干旱,活不下去的人太多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仍然上下其手的捞银子,能好就怪了。
在明末农民起义之初,一帮子种地的是干不过那些正规军的。哪怕废弛已久最垃圾的京营,打他们都跟玩儿似的。在一段时间之内,确实是把这些农民镇压了下去。
但问题根源解决不了,压下去也白废,毕竟那么多活不下去的农民在不断的加入。而且在同正规军的对抗中,活下来的人也有了战斗经验,再加上一些投靠农民军的正规军,战斗力也就上来了,如此越来越强。
这帮子农民军,最大的特点是流窜。这边打不过,就换个地方干,总是能保住有生力量的。
像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打这帮农民军跟打孙子似的,撵着揍。但出了他们的地盘就不再追了,转而换到另一个地界的人头疼。而大明也不尽是如他们三个那般能打,总是有拉跨的。农民军被撵的到处跑,就这么东一枪,西一枪的打起来的,最后才一路干到了京城,灭了大明。
李自成这把起义,未尝没有王言的影响。王言的事是瞒不住的,就是瞒,也难免会有知道实情的大臣透露出去。毫不夸张的说,除了安心种地,五里之外的事都不知道的农民,王言的名字人尽皆知。就是最南边的人,以及周边势力都知道他,说一声传奇不为过。
同样的,王言的成功,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大明的虚弱。毕竟没有人会甘愿看到家贼逍遥,有能力早就干他了。这也给了很多人一些不同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做下一个王言……
所以同历史比起来,现在的文武官员对于大明要更加的不当回事儿,尤其军中兵变造反之事确比原本多上不少。
当然这些东西跟王言关系不大,反正没有人敢来撩拨他,自顾安心发展经略北方就完了。他对大明最大的帮住,就是老老实实的在关外呆着,不掺和关内的事。
就这样,关内打的热火朝天,一团乱麻,不断的有历史名人涌现,关外却是人间奇迹般的飞速发展。
人口是最重要的,王言一直在有计划的引入,并且随着资源增多,一年更比一年多。虽然有些不尊重自己,但不得不说的是,人口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此之下,孩子是没长城的以后的资源,成年人是现存的资源,岁数大的,干不了活的,是没用的资源。
当然不管是四百年后过来的王言,还是古代的君主,都没有不把老人当回事儿。只是现在天灾人祸,时局动荡。岁数大的往往是最先死的,一是生存能力差,二是没有强烈的求生意志,选择把活的希望留给了儿孙。
所以到了王言地盘也是这样的,相对来说,他手下的老人数量真的太少太少了。多数都是男人,以及孩子,女人都要少一些。不得不说的一个现实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男人的生命力远比女人顽强。
也是如此,包括军中,王言这里有不少的光棍,或者带着孩子的单身汉。为了人口,为了民族融合,王言抢来的一些蒙古、朝鲜以及少数的旗人妇女直接官配,不要都不行。
他手下的战兵那就更别说了,因为王言占了辽东,原本就没有几个的窑子更是一个都不剩。再加上不清楚王言的规矩,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有人敢来他这试探。毕竟关内的权在这不好使,万一没整明白,整不好自己都没了。
所以这么一票精力旺盛杀胚也挺难受,但王言能力有限,只解决了部分人的婚姻大事,让他们使劲生孩子。剩下的那些人就只能苦一苦了,等以后再抓人回来。
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但现在大明人口一亿多应该是有的。等这十多年的动荡过去,就是死两千万,也还是该有一亿的。王言的目标很简单,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人口达到五六个亿。毕竟地盘打下来是要占的,人不够他打下来也白废,早晚也会丢了,必须人口融合,扎住根。
人口多了,战兵、与预备役的数量自然也要跟上。
自从拿下辽东,精简了一番队伍之后,王言就提高了军队的准入门槛,个人素质不够的相当都当不上。就是这样,每年应募的人那也是数不清。
虽然军中伤亡率高,但是待遇好。是整个领地所有工种之中,大匠、郎中大夫以外最高的人。
别的都不说,高额的军饷就是很多人向往的。而低端士兵顿顿肉味,中高端顿顿有肉更别提了,还有其他的什么家人受到的优待等等。就是死了也没有问题,高额的抚恤,对于父母妻儿的照顾那也是一等一的,权益绝对有保障。不论是当官的、还是什么,只要敢欺负军人家属,查实之后那只有一个字,惨。
相应的,军人家属欺负人同样也很惨,查实之后会直接把那个兵降等,如果刚好是最底层的,直接开除军籍。
虽然有漏洞,但王言能做的最好就是如此了。保证军人地位,及其家属权益,同时又尽量避免了其家属的嚣张跋扈。这两年还看不出来,但等到以后生活愈来愈好,矛盾肯定就出来了,那也只能是到时候在研究了。
而自从拿下辽东开始,王言军中兵马即分三等,一等战兵,二等军户,三等是之前那四万人,逐级筛选向前升。挑战制也保留了下来,毕竟军中不打仗未免有些没有激情。
关于军队建制,王言只是简单的改动了一下,明确了每个级别的最高兵马数量就没有再改动。一旗十人,小旗统领;十旗百人,百户统领;十百户千人,千户统领;十千户万人,参将统领。在往上就没有了,毕竟王言的兵马一共就那么多,以后再说就好。同时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岗位,类似于副职分管兵马。以及一些荣誉功勋表彰什么的,用以确定士兵的内部地位。
大匠以及郎中大夫什么的,王言没有办法,一个是只能花钱找人买,一个是只能派人走访,愿意来的就带过来,不愿意来的视其能力而定,好的就绑全家,不好的就算了。
下一代的问题王言也有考虑,短期只能是由这些人自己找有天赋的工人,及其家传子弟什么的。长期则是等他的小娃娃们都长大了,接受过基础教育,就会分方向的学习。这些人早就已经在王言的授意下,开始研究编篡基础的入门教材了。
最关心的造船事宜,王言手里还是没什么可用的人才,能造出近海航行的都好不错了。但想发达,就要航海,无论是做海贸也好,还是抢劫也好,总要走出去。
正好现在关内挺乱的,王言直接派了亲卫人马同王明的暗卫配合,到江浙一带流窜作案,屠了几个家族,弄回来一票造海船的大匠。有了这些人的加入之后,速度一下子就上来了。本身人家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技术,到了王言这里直接生产制造就好。同时王言又让这帮人研究铁甲战舰,进而同其他大匠配合,再研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甲战舰。
等海船弄出来之后,之前专职水军的战兵也差不多训好了。王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里,派三千战兵,七千军户,以及一些匠户、郎中、老农等等干到了外兴安岭地区。就是为了执行以前的把皇太极关在笼子里的战略,同时打服当地人,让他们帮着砍树,挖煤。
事实上这里从唐朝开始便有汉人迁居至此,到了大明,这里更是奴儿干都司的地盘,当然随着后来的明朝退守辽东,奴儿干都司实行自治,大明对这里的统治基本上也就名存实亡了。不过问题不大,现在王言来了。别说一个小小的外兴安岭,东西伯利亚了,等他经营好了,沙俄都他妈打下来。就是现在实力不够而已,打下来守不住没什么意思。
第二件事是派兵登陆正处幕府时代的倭岛,当然处于什么时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过去抓人挖金银。因为大明流通货币的关系,银、铜等价格都非常高,所以有一部分是靠海贸弄过来的金银,储量相对来说是不少的。
第三件事是派了先锋出去探了个路,随后派一万人马干到了台岛,扫平岛上势力,直接强占了充作补给港。
第四件事是在经略了一段时间台岛之后,以此为跳板,达到了吕宋、占城等地。
这些地方有的打,有的开船做生意,有的一边揍一边跟人家做生意,至于途中的一些海盗以及其他国内派出来的船只什么的,王言一点儿不惯病,看到了就是个抢。这帮王八犊子没一个干净的,王言抢船抢货,一点儿负担都没有。当然,就是这些人是无辜的,也不用指望一个手中人命无数的人有什么负罪感。
海外的发展也就仅限于此,再远他就不行了,主要手里兵不够用。
随着时间过去,人口愈多,二等的军户以及最下等的兵马已经不再屯田了,转而开始实行职业军人制度,就是最垃圾的人马拉出去不说冠绝世界,但那也是不遑多让的。
也正是这样,他养军队所消耗的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在他还要保证立身的北方地区稳定,并且能够一战干掉皇太极的同时还能直接镇压消化的基础上,往外派的战兵数量不可能太多,这也是他最大的一个制约。
至于皇太极,随着王言不断的蚕食,已经退守回他们的白山黑水了,盛京城早就到了王言的手下。王言改名,沈阳。因为原本元朝叫‘沈阳路’,明洪武年间改名‘沈阳中卫’,他改回去也是正好。
这里本来就是甚至很多的旗人都已经生活到了王言的地盘之内,并深以为荣。对于合作的,王言是欢迎的。那些跟着皇太极一起负隅顽抗的,才是以后的干活的主力。
蒙古那边也差不多了,几年的时间王言手下的战兵被蒙古牧人带着扫荡了一遍整个草原,察哈尔早让他打没了。现在整个草原上畜养的牛羊马儿,基本上都是给王言养的。
也是如此情况,孙承宗真的算托了王言的福,一直守在永平府。或许他也想明白了,只是尽量的吸收流民进入永平府,而没再管那些没有用的。经过好多年的荼毒,整个大明除了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江南,就数永平府还凑合了。也是因为孙承宗一直吸收流民,财政不好看,要不然他早就下去,换上别人过来捞银子了。
而这几年发展,王言赖以立身的武备,经过好几轮迭代更新,定装弹药、膛线等等早都应用上了。虽然还没整出机关枪来仍然一枪一发,但无论使用难易程度、射击距离、穿透力等都已经达到了十九世纪的程度了。大炮就更别提了,再过一段时间,等他工业再进一步,材料在突破突破,手雷他都要列装了。
另一个关键的,纸券。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王言越来越牛比,他的纸券被下辖的蒙古部落通用,被部分后金商人通用,永平府也好使,大部分的大明商人也承认纸券的购买力,甚至就连一些造反的农民军中,都有流传。
关于老王家的家族方面,经过这么长时间,王言又弄了几房小妾,有手下高级将领的嫡亲女儿,有蒙古部落的草原明珠……又新添了七个小子,六个丫头……
至于儿女的教育上,王言也没单独开课,而是让他们分开,于周边数个学社就学。没让一票文武大臣的儿子女儿过来陪着,那他妈哪儿是来学习的,纯纯站队来了。
要知道,随着王言势力愈发强盛,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手下以及后宅的一群娘们这小心思也上来了。尤其是魏延,在魏忠贤那个老不死的撺掇下,那叫一个能折腾。
要说魏忠贤真真不白给,不愧是最大的太监。这么说吧,王言的儿女中,跟其他文武官员家的孩子关系最好的就是三小子,王钧礼。女孩中威信最高的就是那个从小奶都吃不饱的二丫头,王锦秀……
至于其他人也是各有特色,确实随了娘。老大平素不爱说话,但最好动手,尤其打老三最多。老二看着倒是挺开朗,但是数闷骚的,心眼比较多。大丫头则是随了妙玄,没事儿就爱写写画画,比较安静懂事……
转眼十年而过,时间到了崇祯十三年。
这一年,王言二十九,算上海外各地,手下各族人口超千万,苦役奴隶数十万,军队四十万,退伍老兵转职的维稳警察十万,海外港口数十,远洋航行的海船连造代抢数百艘,以及一艘初代的刚刚下水试航的铁甲战舰……
(https://www.20wx.com/read/650204/23941449.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