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 太宗上位计【二三】
推荐阅读:和影帝意外官宣后 绑定星际系统后,我暴富躺平了[经营] 原来你是这样的女明星[娱乐圈] 欢迎进入华夏诸神直播间 儒侠英豪 不许没收我的人籍 普通人,但外挂是神明 春神 灵气复苏:我有阴阳曼陀罗 一篇换受单元文
【明成祖分别于永乐八年、永乐十一年、永乐一十年、永乐一十一年、以及永乐二十二年进行了五次北伐,被称作:“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也就是说,打了五次,将漠北蒙古高原上的王庭犁了三个。
好在当时的蒙古高原上群雄并起,王庭林立,不跟汉朝似的只有一个,咱judy主打的就是一个雨露均沾。
其中又以永乐十二年那次最为深入,战果也最丰硕。
一直打到了如今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大破瓦剌部,其部十余位王子阵亡。
于是被威慑的阿鲁台臣服明朝,次年,瓦剌马哈木向明朝谢罪。
对于朱棣的军事能力,见识过的老将都说朱棣牌统帅很好用,亲测很好攒功绩。
“料敌制胜,明见万里。”
“威震朔漠,虏人不敢近塞。”
都是明初永乐朝的恢恢武功,而这其中,至少有80%是朱棣亲自打出来的。】
刘彻与李世民:!!!
犁了三个?
他们要求不高,不必犁三个,就努努力把王庭犁个三遍吧。
两朝的武将们:……
虽然他们自己确实也有点蠢蠢[yu]动,但是,这个三年北征三次的频率是认真的吗?这是直接跑到塞外王庭去办公了吗?
永乐朝的老将们自然纷纷点头。
他们当然承认了,在武事一途之上,他们家陛下那绝对是每一项皆[jing]且[shu],他们自愧不如。
虽然自愧不如,但是有其他的战术想法的时候还是要勇敢地跟陛下说呢!
万一自己说对了呢。
【可能就是因为他曾祖父打得太顺溜了,让我们的叫门天子产生了一些错觉,于是光荣地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个留学生。
俗话说的好嘛,明朝公主不和亲,是皇帝亲自去的。】
朱瞻基眼皮一跳。
已知,这位靖难成功,大杀四方的永乐皇帝是他亲爷爷,那还能是哪个皇帝的曾祖父呢?
难道说,这个天幕每次提到就忍不住嫌弃嘲讽一番的所谓叫门天子,是他的儿子?
而他属意哪个儿子,这还用天幕说吗?简直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事。
天幕这话什么意思?
上一个被天幕说出国留学的,还是北宋的徽、钦一帝呢!
难道祁镇他也被人打到京城来被掳走了?
左想想被他爷爷恨不能削平了的西北蛮族,右思思他爷爷留下来的那支[jing]锐之师,甚至还有神机营这样的大杀器,北宋那点子战斗力怎么和他大明相提并论?
这不应当啊。
还有这个“叫门”,不会是……
朱瞻基不愿相信,简直是不敢细想。
这早已写好的,打算不久之后昭告天下的封皇太子的诏书那突然就有点烫手了怎么办。
他虽然宠爱孙氏,疼爱其所出的皇子
,但是……
那跟大明的江山社稷比起来,还是很有点差距在的。
永乐朝
朱棣:???
怎么,还怪他本人太能打了是吗?
不过嘛……
朱棣沉声道:“宣皇太孙进宫来。”
他确实不知道这个曾孙是哪位,但是孙子是哪个他还是很能确定的。
都被嘲讽成亲自和亲的皇帝了,能是什么好事吗?
八成是好大喜功直接给人抓到漠北去了?
他没有这样没出息的子孙。
一定要让他孙子将这个曾孙掐灭在萌芽状态,最好是连出生都不必了。
【除了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之外,针对北方[cao]原残存势力,朱棣那绝对是万分上心,那是全方位地进行打击,从军事到经济,从政治到外[jiao],一套组合拳就是疯狂抡,彻底分化瓦解了[cao]原势力,经过永乐一朝孜孜不倦地持续打击,终于彻底结束了蒙古骑兵辉煌的时代。
那个曾经叱诧风云的蒙古铁骑,最终还是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朱棣表示,不用客气,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蒙古应得的。
自己有这个能力,有正好有这个条件,此时不收拾蒙古各部,更待何时?
【而朱棣的眼光却远比这些看得更加长远。
作为一名征战沙场,统御全局的统帅,朱棣自然能够看到,自北京往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并无天险可守,一旦攻破北京,半壁江山顿时便会陷入一片混战之中。
而作为一个从小饱读史书的帝王,朱棣更是清楚。
自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以来,燕云一带已脱离中原掌控四百三十多年,而自靖康之耻之后两百多年,华北平原也悉数归外族统治。
自唐末至明初,华北大地一直沦陷在战火之中,寸寸成焦土。许多汉唐的繁华的故城却只余断壁残垣,汉王朝对于华北的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薄弱。
这也是朱元璋能够由南向北打下天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作为一名拥有出[se]政治敏感[xing]的帝王,朱棣清晰地认识到,也许只有加强中央对华北等地区的再统治,才是应对来自蒙古高原地区层出不穷,从未停歇的游牧民族的解决途径。】
原来在说这个。
朱棣顿时了然。
原来在说迁都之事。
不仅是外患问题,国内如今南北之间矛盾对立如此尖锐,天子若再一直坐镇南方,对中原的掌控终究是不足的。
他爹不是也一直琢磨着要迁都嘛。
他给不过是换了个选址而已!
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他要把京城迁到北京去!
在永乐元年将自己的龙兴之地改名为北京之时,他便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决定,只是当时政局不稳,他须得彻底平稳南方政局之后再行议定此事,但这是他必要做出的决策。
【朱
棣做出的选择是迁都。实际上,定都南京并不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理想的选址,因为华夏历史上的敌人大多在西北等方向,距离南京路途实在漫长,消息及补给皆传递不畅,很容易反应迟缓。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要迁都。
自洪武一年,朱元璋就开始研究起了迁都问题,只不过一直也没腾出手来敲定到底往哪里迁,不过朱元璋还是比较偏向于长安或者洛阳,洪武一十四年,还派太子朱标前往巡视,不过回来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晚年经丧子之痛的朱元璋便没有继续推行。
没有关系,咱Judy替他迁。】
朱元璋:……
怎么总觉得这个天幕憋着坏呢。
原来标儿竟然是在巡视完关、洛之后病逝的?
难道是因为路途过于辛苦了吗?
他自然是有迁都之念的。
如今他虽新建国家,但是建都于江左之地终非长久之途,还得是往关中迁上一迁,以图控制西北。
不过他个人还是比较偏向于汉唐的故都啦。
毕竟开封嘛,是个四战之地,还得是长安和洛阳看起来比较坚固一些,且比较吉利。
他可不希望他大明的后代也整出个靖康之难。
嘿嘿,没错,他是给咱爹迁的!
怎么不算是完成他爹的夙愿呢,他可真是个孝顺的好大儿。虽然从准备迁都到真正落实,脑子里连他爹的影子也没出现一个。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嘛。
【但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捣鼓了一十多年,没迁,而等朱棣从暗示可能要迁都,到明示想要迁都,再到最后迁都,也足足花了十九年。
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隐隐有迁都的预兆,但在明朝嘛,多整几个什么京什么都不能证明什么,毕竟洪武朝不还三都并存吗?
用了四年,朱棣开始营建故宫。
朝野反对之声自然不小,但是朱棣的决心那是异常坚决。
永乐五年,毕竟他的发妻徐皇后病逝,为了体现自己的决心,朱棣并没有将她葬在南京,而是选择妥善保存其遗体,并加紧在北京周边勘探陵墓选址,并于永乐七年亲自北上,敲定了长陵的选址。
也是昭告天下,这个都,他judy是迁定了。
永乐十一年,长陵修建完毕,朱棣亲自随同徐皇后灵柩一起北上,将徐皇后安葬于长陵,并在北京举办了会试和殿试。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朱棣颁布迁都诏书,于永乐十九年元旦成功入住新家。】
朱元璋:???
他三都并存怎么了?
这不是刚建国正在研究新都城的选址吗?
再说了,他有点故土之思怎么了,还不行咱开国皇帝有点特权,将自己的龙兴之地封个国都的名号了?
老四那小子都直接将都城建回去了,也没见你们多说什么啊。
这世道,怎会如此!
朱棣忍不住回想起了永乐五年之事。
当时朝野之中反对迁都的声[lang]还是很大的,恰逢皇后薨逝,群臣们皆以为自己找到了什么天赐良机,妄图阻拦他的脚步。
他对自己那儿子还能心里没点数?
只要他与皇后都埋在这南京,就算是自己迁都走了,朱高炽那小子也绝对转头就迁回来,他岂不是白白谋划了这么长时间?
这可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搬了家就是好啊。
北京距离蒙古高原,那是真的近啊,从此,judy过上了年年去蒙古高原晃悠一圈,仿佛年节走亲戚的美好生活。
永乐朝的最后三次北征正是发生于永乐一十年之后,年年一次,十分平均。
直到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回銮途中,永乐五大征才随同这位帝王的离世而一起结束了。】
一语成谶的某个武将挠了挠头。
嘿,这明朝皇帝还真将家建到这么北边去了?
朱棣:……
谁去蒙古高原走亲戚啊!
反正离得近,又花不了几个军饷,那不去白不去。
这都迁得值得啊。
想来西北那些人恨得牙都[yang]了吧。
就是想欣赏你们这无能狂怒,只能忍气吞声的样子呢。!
(https://www.20wx.com/read/651824/23941503.html)
1秒记住爱你文学:www.20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0wx.com